遇“践”青春⑬|盛夏限定回忆!2025年暑期“三下乡”总结交流会,这场分享不容错过!

作者:发布时间:2025-10-26浏览次数:10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对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意义。为系统梳理本年度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实践经验、深化实践认知、展示各团队丰硕成果,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受实践之教、长实干之才、献青春之力,学院于10月24日在荣祥楼216室组织召开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会。

本次成果展示会汇聚6支实践队伍,实践内容广泛覆盖乡村振兴、公共卫生、中医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社会服务领域。本次成果展示会特邀学院4位老师组成评委团对各实践团队的展示进行评审与指导,他们分别是:

流行病学教研室王亚楠老师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教研室郑文秀老师

卫生统计学教研室郭丁杰老师

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李晨晨老师

在成果展示环节中,各实践队伍陈述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论据扎实、表达流畅。他们巧妙借助PPT、视频等多元形式,全面呈现了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完整脉络——从背景缘起、项目概况、实践过程,到取得的成果与队员的心得体会,生动展现出大家在基层一线的所见所悟、所思所行。

队伍项目成果展示

烟台非遗数韵扬,青年共筑认同光”社会实践队


实践地点:烟台市文化馆、莱山区上海滩花园社区居委会、所城里、烟台文化手造体验馆等。

实践成果:为传承非遗文化、增强青年文化认同,“烟台非遗数韵扬,青年共筑认同光”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获校级重点项目认定。团队以“非遗寻根—手造赏韵—社区赋能”为核心,走访文化馆聆听非遗数字化进程讲解,在烟台手造馆鉴赏非遗瑰宝并体验拓印技艺,走进社区开展传染病科普与非遗剪纸体验课。活动累计服务60余人,志愿时长超100小时,获上海滩花园社区表扬信。宣传方面,被中青校园、中华文化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同步完成“烟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青年文化认同建构研究”报告,建成非遗数字化资源库与展示平台,全面彰显实践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穿戴知体征,桑榆续华章”社会实践队


实践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泰安市肥城市、济南市莱芜区、菏泽市曹县

实践成果:为优化老年人慢病自我管理模式,“穿戴知体征,桑榆续华章”实践队聚焦可穿戴设备的需求与接受度开展调研。团队联动多地乡村卫生所、企业与社区,通过医疗档案调研、问卷发放、深度访谈及设备试用体验等方式,覆盖多区域不同年龄段老人,明确了老年慢病管理的核心痛点与设备使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市与乡村老人需求存在分化,设备数据信任度、价格及操作指导是主要瓶颈,据此提出设备功能聚焦、推广培训强化及科普渠道拓展等建议。活动不仅为可穿戴设备适老优化与慢病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详实数据支撑,更让团队成员在跨地区协作中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青衿守护,银发食光”社会实践队


实践地点:山东省德州市、淄博市张店区、烟台市莱山区。

实践成果:响应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青衿守护,银发食光”实践队聚焦老年食堂服务现状与满意度开展调研。团队通过前期筹备、实地走访与成果推广三阶段工作,累计调查516名老年人,系统收集了三地老年食堂的运营模式、菜品质量、价格优惠及服务覆盖等情况。调研发现价格优惠是老人选择助餐机构的首要因素,同时菜品品质、环境卫生与地理位置显著影响满意度,且城乡、不同职业及健康状况的老人需求存在差异。活动形成了完整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与调研报告,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为优化老年助餐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升级提供了实践依据也让队员在服务中深化了对民生需求的认知。

公卫系心护银龄,慢病体重共衡量”社会实践队


实践地点:山东省烟台市。

实践成果:为响应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落实“体重管理年”行动要求,“公卫系心护银龄,慢病体重共衡量”实践队赴烟台开展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前期完成申报书撰写、问卷设计等筹备工作,随后走访烟台市疾控中心夯实专业理论基础,走进黄海明珠社区学习体重管理干预模式,最终深入西武宁村开展多元服务。通过急救技能培训、八段锦教学、健康科普宣讲、基础医疗检测等活动,累计收集有效问卷514份,精准掌握老年人群体重管理认知现状及慢病关联特点。活动获中华网、烟台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还与当地村民互换锦旗,收获广泛认可。未来,团队将创新科普形式,推进家庭个性化干预方案,并联动多方力量构建长效推广机制,持续助力乡村老年健康管理与健康乡村建设

“健康‘救’在身边,医识‘乡’里相传”社会实践队


实践地点:山东省青岛市疾控中心、潍坊市诸城市刘家村。

实践成果:为普及农村急救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健康‘救’在身边,医识‘乡’里相传”实践队开展针对性“三下乡”活动。团队先赴青岛疾控中心系统学习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等技能,后深入诸城乡村开展多层级服务:发放图文并茂的急救手册,通过宣讲与实操教授村民院前急救技能;调研村民对急救知识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现状,制定贴合民俗的健康饮食方案;走访刘家庄抗战事迹陈列馆,开展爱国主义宣讲传承红色文化。活动发现农村居民急救知识匮乏,“黄金四分钟”理念认知度极低。成果获长江网、搜狐网等媒体报道,既提升了乡村应急健康素养,也让队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坚定了服务基层的信念。

健行千里,情系边疆”社会实践队


实践地点:内蒙古赤峰市高家窝铺村、云南省曲靖市革宜村与新街村、大理市石头村、贵州黔南州新华村

实践成果:聚焦边疆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与养老问题,“健行千里,情系边疆”实践队开展跨区域调研与服务活动。团队结合边疆多民族、医疗资源匮乏的特点,采用蒙汉双语等多语言形式,宣讲高血压、糖尿病预防及防暑降温知识,为村民测量血压、入户记录就医难点;同时关注“一老一小”,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服务。通过发放244份有效问卷及深度访谈,发现边疆老人存在果蔬摄入不均衡、体检率低、养老补贴政策感知弱、专业健康宣教不足等问题,且面临语言障碍、交通困难与挂号难的困境。据此提出政府完善养老服务网络、社会鼓励志愿服务、家庭强化赡养义务的三维建议,为改善边疆养老健康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愿大家以此次成果展示会为新的序章,持续在实践的海洋中探寻智慧的珍珠、锻造过硬的本领,将专业知识熔铸成照亮前路的灯塔,化为服务社会的扎实能力,奋力成长为怀揣理想、勇于担当、不畏险阻、奋发向上的新时代青年。让青春在征途上留下坚实的足迹,于实践与成长的交汇点,邂逅更富力量与光彩的青春图景,让这段实践旅程成为青春最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