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A》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1803616202
课程名称(中/英文):医学统计学A/medical statistics A
课程类别:学科平台课
课程性质:必修
学 分:2
学 时:40(28+12)
先修课程:生理学、诊断学等
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助产、眼视光专业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医学统计学A》是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医学统计学》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属专业教育课。
《医学统计学A》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和统计设计的原则,培养学生具有搜集、整理、分析医学统计资料的能力,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学习《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阅读和利用医学相关专业文献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医学相关工作和科研工作。
《医学统计学A》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增强医疗服务的职业素质为重点。突出案例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医学研究资料数据分析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程后, 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状态:
(一)知识目标
1. 记忆总体、样本、参数、定性变量、定量变量、抽样误差、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等基本概念;
2.理解统计图表意义、种类,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资料;
3.明确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统计描述方法;
4.理解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参数估计方法;
5.理解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假设检验方法的适用资料、意义及结果解释;
6.理解直线相关与直线回归的适用资料及二者的区别;
7.理解多重线性回归的适用资料和偏回归系数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制作统计图表;
2.运用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统计描述指标;
3.运用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参数估计指标;
4.区别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假设检验方法的适用资料、并对不同假设检验方法的结果作出解释;
5.区分直线相关与直线回归的适用资料、并对直线相关与直线回归的结果作出解释。
(三)素质(德育)目标
素质目标解析与培养路径 | |||||
序号 | 章别 | 节别 | 知识点 | 培养路径 | 素质目标 |
1 | 绪论 | 医学统计学作用 | 用统计学探索事物规律 | 叶酸防制新生儿神经管缺陷案例 | 养成善于探索、奉献社会的品质 |
2 | 研究 | 研究设计 | 研究假设 | 发现维生素B1治疗脚气病获奖案例 | 养成善于发现客观规律的品质 |
3 | 定性数据统计描述 | 常用 | 率 | 南丁格尔的统计数据拯救英国军队案例 | 养成从统计数据发现内在规律的品质 |
4 | 定量数据统计描述 | 集中趋势统计指标 | 均数 | 滨医学子获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国家一等奖案例 | 树立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品质 |
5 | t检验 | t检验 | t检验 | t检验发明者案例 | 养成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品质 |
6 | 方差 | 方差分析基本思想 | F统计量 | 方差分析统计学家Fisher案例 | 养成探求真理的品质 |
7 | χ2检验 | 行×列表χ2检验 | 多个率多重比较χ2界值 | 滨医多个率多重比较χ2界值成果案例 | 树立根据现实问题研究创新的素质 |
8 | 秩和 | 配对设计资料秩和检验 | 检验方法名称 | 秩和检验统计学家Wilcoxon案例 | 树立善于发现真理的品质 |
9 | 直线相关与回归 | 直线回归 | 直线回归方程 | 由父、子身高关系创立直线回归方法案例 | 养成善于发现、善于创新品质 |
四、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学时数 |
第1章 绪论 | 1 |
第2章 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 3 |
第3章 正态分布与医学参考值范围 | 3 |
第4章 定性数据的统计描述 | 3 |
第5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 | 2 |
第6章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 4 |
第7章 t检验 | 4 |
第8章 方差分析 | 3 |
第9章 χ2检验 | 4 |
第10章 非参数秩和检验 | 3 |
第11章 线性相关与回归 | 4 |
第12章 多重线性回归 | 4 |
第13章 实验设计 | 2 |
合计 | 40 |
五、课程章节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第一章 绪论
【总学时】 1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1学时/实践 0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使医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熟悉医学统计学作用。
能力目标:深入理解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运用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医学统计学作用解释医学的实际问题。
素质目标:培养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增强医学科研素质。
【教学内容】
1. 医学统计学的作用:运用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探讨医学的实际问题。
2.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3. 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同质、变异、总体、样本、定量数据、定性数据、有序数据等。
【教学重点】基本概念、变量与数据类型。
【教学难点】变量与数据类型、统计学作用。
【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医学案例讲解统计学作用,联系医学实际问题讲解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整合有关知识讲授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结合实例说明客观规律;
(2)结合实例说明变量的类型;
2.思考题:通过查资料说明医学统计学的作用。
3.自修:概率的基本运算法则。
第二章 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总学时】 3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实践 1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明确定量数据常用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指标的意义、适用范围,熟悉定量数据常用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指标的计算方法和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适当的定量数据常用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指标对医学实际问题进行统计描述。
素质目标:初步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医学科研素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频数分布
频数分布表、直方图的制作方法,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用途。
第二节 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
常用集中趋势统计指标的意义、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
第三节 变异程度的统计指标
常用离散趋势统计指标的意义、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集中趋势、离散趋势指标意义及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离散趋势指标。
【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医学案例讲解定量数据常用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指标的意义、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注重相关统计指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结合实例说明均数、中位数;
(2)结合实例说明标准差、变异系数。
2.思考题:常用三种平均数的区别。
3.自修:众数。
第三章 正态分布与医学参考值范围
【总学时】 3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实践 1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明确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意义、正态分布特征,熟悉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和估计方法及制定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运用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理论解决事件概率等实际问题,根据医学参考值范围理论对实际问题求解医学参考值范围。
素质目标:明确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理论和医学参考值范围对于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意义、正态曲线、标准正态分布的意义、正态分布特征。
第二节 医学参考值范围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和估计方法;制定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意义、正态分布特征;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和估计方法。
【教学难点】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意义、正态分布特征。
【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医学案例讲解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意义、正态分布特征以及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和估计方法,注重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正态分布特征有哪些;
(2)结合实例说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用途。
2.思考题: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
3.自修:质量控制图。
前沿知识:超均率。
第四章 定性数据的统计描述
【总学时】 3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3学时/实践 0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应用相对数的注意问题,熟悉标准化法的概念和标准化率的计算方法及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相对数和标准化法的理论对医学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素质目标:初步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医学科研素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常用相对数
1.三种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标准化法的概念和标准化率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第三节 相对数指标使用的注意问题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问题。
【教学重点】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应用相对数的注意问题;标准化法的概念和标准化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标准化法的概念和标准化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医学案例讲解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应用相对数的注意问题以及标准化法的意义和标准化率的计算方法,注重相关统计指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结合实例说明率、构成比和相对比;
(2)结合实例说明标准差、变异系数。
2.思考题:率标准化的意义。
3.自修:率标准化的间接法。
第五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
【总学时】 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实践 0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统计表、统计图的概念、统计表的编制原则和结构要求以及常用统计图的适用条件。熟悉编制统计表的注意事项以及统计图的制作原则和结构。
能力目标:能够对医学实际问题运用适当的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统计描述。
素质目标:初步数据处理能力,增强数据分析结果表达素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表
统计表的概念、统计表的编制原则和结构;编制统计表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统计图
统计图的概念、种类和常用统计图的适用条件及绘制要点。统计图的制作原则和结构。
【教学重点】统计表、统计图的概念、统计表的编制原则和结构;常用统计图的适用条件。统计图的制作原则和结构。
【教学难点】常用统计图的适用条件。
【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医学案例讲解统计表、统计图的概念及特点、统计表的编制原则和结构要求以及常用统计图的适用条件。注重讨论错误统计表案例、注重相关统计图的总结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如何做好统计表;
(2)结合实例说明直条图、线图和圆图。
2.思考题:统计表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3.自修:制作统计图表的软件。
第六章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总学时】 4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3学时/实践 1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概念及标准误的意义和计算、区间估计的概念、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以及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熟悉可信区间的涵义和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适当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理论和方法对医学实际问题中的参数进行合理统计推断,并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合理解释。
素质目标:初步数据分析能力,辨识疾病发生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参数估计
1.均数的抽样误差的概念及标准误的意义和计算;
2. 可信区间的涵义、区间估计的概念;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均数的抽样误差的概念及标准误的意义和计算;区间估计的概念;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可信区间的涵义;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区间估计的概念;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案设计】
复习参数和统计量、总体和样本等基本概念。通过医学案例讲解抽样误差的概念及标准误的意义和计算、区间估计的概念、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以及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注重前后知识点之间和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举例说明标准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2)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思考题: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区别是什么?
3.自修:单侧置信区间。
第七章 t检验
【总学时】 4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实践 2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t检验的类型、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熟悉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的注意事项以及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t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医学实际问题进行统计推断,并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合理解释。
素质目标:初步数据处理能力,辨识疾病发生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t检验
单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
第二节 方差不齐时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及t′检验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t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t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教学重点】t检验的类型、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的注意事项;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教学难点】t检验的类型、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方差齐性检验;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教学方案设计】
简要复习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通过医学案例讲解不同类型t检验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注重不同类型t检验的区别。简要讲授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的注意事项以及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举例说明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
(2)在假设检验中如何确定P值?
2.思考题:三种常用t检验的区别是什么?
3.自修:z检验。
第八章 方差分析
【总学时】 3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实践 1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方差分析的适用资料和应用条件、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的方法和主要公式;熟悉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方差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医学实际问题进行统计推断,并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合理解释。
素质目标:初步数据分析能力,辨识疾病发生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的适用资料;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的方法和主要公式; 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
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检验方法,常用q检验。
第三节 方差齐性检验
多个总体的方差齐性检验。
【教学重点】方差分析的适用资料;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的方法和主要公式; 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的方法和主要公式;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检验方法。
【教学方案设计】
适当复习t检验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医学案例讲解方差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适用资料和应用条件的比较,说明二者的主要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请完成下表并给出结论;
变异来源 | 自由度 ν | 均方 MS | F | P | |
总变异 | 281.635 | 31 | |||
处理组间 | ( ) | ( ) | 47.057 | ( ) | ( ) |
组内(误差) | 140.465 | ( ) | ( ) |
(2)在方差分析时何时作多重比较?
2.思考题: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自修:随机区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
第九章 χ2检验
【总学时】 4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实践 2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3种常用χ2检验方法的适用资料和χ2检验的分析步骤和四格表和R×C表χ2 检验的注意事项;熟悉χ2检验的基本思想。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适当的χ2检验方法对医学实际问题进行统计推断,并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合理解释。
素质目标:初步数据分析能力,辨识疾病发生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1.χ2检验的适用条件;
2.χ2检验的基本思想;
3.四格表χ2检验方法步骤(通用公式、专用公式、校正公式);
4.四格表χ2检验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配对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配对χ2检验的适用资料和χ2检验的方法步骤。
第三节 R×C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
R×C表χ2检验的的适用资料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3种常用χ2检验的适用条件和χ2检验的步骤;χ2 检验的基本思想、四格表和R×C表χ2检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3种常用χ2检验的步骤;χ2检验的基本思想、四格表和R×C表χ2检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医学案例讲解χ2检验的基本思想和3种常用χ2检验的方法步骤,注重χ2检验与t检验适用资料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举例说明配对四格表资料;
(2)用兰芩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患者34例,有效者31例,用银黄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患者26例,有效者18例,问两药治疗慢性咽炎的有效率有无差别?
2.思考题:三种常用χ2检验方法的区别是什么?
3.自修:多个样本率的多重比较方法。
第十章 非参数秩和检验
【总学时】 3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实践 1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概念、非参数统计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熟悉配对设计资料、两独立样本比较、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适当的秩和检验方法对医学实际问题进行统计推断,并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合理解释。
素质目标:初步数据分析能力,辨识疾病发生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概念;非参数统计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配对设计符号秩和检验方法。
第二节 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两独立样本比较秩和检验的适用资料及假设检验方法。
第三节 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秩和检验的适用资料及假设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概念;非参数统计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两独立样本比较、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方法; 配对设计符号秩和检验方。
【教学难点】非参数统计的优缺点;两独立样本比较、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方法。
【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复习参数检验的相关内容讲授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概念、非参数统计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医学案例讲授三种类型的秩和检验方法;注重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简述t检验、F检验与秩和检验的区别;
(2)案例辨析:
某医生用某种中药治疗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共45例,结果见下表。为评价该中药对两型糖尿病的疗效有无差异,医生对此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得χ2=5.289,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中药对两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有差别。
某种中药治疗两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疗效等级
Ⅰ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
合计
无效
9
3
12
好转
8
9
17
显效
5
11
16
合计
22
23
45
问:该医生的统计分析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2.思考题: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区别是什么?
3.自修:随机区组资料的秩和检验。
第十一章 线性相关与回归
【总学时】 4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实践 2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明确直线相关的意义、直线相关系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直线回归系数的意义、直线回归方程及其计算、相关系数假设检验方法、直线回归与相关应用的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线性相关与回归方法对医学实际问题进行统计推断,并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合理解释。
素质目标:初步数据分析能力,辨识疾病发生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线性回归
直线回归系数的意义;直线回归方程及其计算;直线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方法;回归直线的图示。
第二节 线性相关
直线相关的意义;直线相关系数的意义、计算方法;直线相关系数假设检验方法。
第三节 线性回归与相关应用的注意事项
直线回归与相关应用的注意事项;线性回归与相关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直线相关系数的意义、计算方法;相关系数假设检验方法;直线回归方程及其计算;直线回归与相关应用的注意事项;直线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相关系数假设检验方法;直线回归方程及其计算;直线回归与相关应用的注意事项;直线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方法。
【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医学案例讲授直线相关系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直线相关系数假设检验方法、直线回归方程及其计算、直线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方法、直线回归与相关应用的注意事项。注重线性回归与线性相关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试说明同一资料直线相关与直线回归分析结果的联系;
(2)随机抽取某地10名三岁儿童体重(kg)与体表面积(103cm2)资料如下表,问能否从该地三岁儿童的体重推测其体表面积?若能推测,应该如何做?
某地10名儿童体重与体表面积 | ||
编号 | 体重X (kg) | 体表面积Y (103cm2) |
1 | 11.0 | 5.283 |
2 | 11.8 | 5.299 |
3 | 12.0 | 5.358 |
4 | 12.3 | 5.292 |
5 | 13.1 | 5.602 |
6 | 13.7 | 6.014 |
7 | 14.4 | 5.830 |
8 | 14.9 | 6.102 |
9 | 15.2 | 6.075 |
10 | 16.0 | 6.411 |
2.思考题:直线相关与直线回归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自修:多重线性回归。
第十二章 多重线性回归
【总学时】 4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3学时/实践 1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参数估计方法、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决定系数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应用条件;熟悉自变量选择方法、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对医学实际问题进行统计推断,并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合理解释。
素质目标:初步数据分析能力,分析护理相关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重线性回归
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决定系数。
第二节 多重逐步回归
自变量选择方法。
第三节 多重线性回归的注意事项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参数估计方法、自变量选择、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决定系数;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方法、自变量选择、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决定系数。
【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医学案例讲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参数估计方法、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决定系数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应用条件。注重线性回归与多重线性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举例说明偏回归系数的意义;
(2)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2.思考题:多重线性回归与简单线性回归的区别是什么?
3.自修:多重线性回归的参数估计方法。
第十五章 实验设计
【总学时】 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实践 0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明确实验设计的意义、实验设计的三原则和三要素。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实验设计的三原则和三要素理解相关的研究设计方案。
素质目标:理解实验设计的意义、三原则和三要素,增强医学科研素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第二节 实验设计的三原则
实验设计的三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的意义、实验设计的三原则和三要素。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的三原则和三要素。
【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医学案例讲授实验设计的意义、实验设计的三原则和三要素。注重常用设计类型和数据资料类型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课后学习】
1.作业
(1)举例说明实验设计的三要素;
(2)举例说明对照的意义。
2.思考题:实验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3.自修:常用对照的类型。
六、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序 号 | 实践(实验)项目 | 学时 | 实验类型 | 实验要求 |
1 | 统计概念、集中趋势指标 | 2 | 验证性 | 掌握资料类型等概念、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
2 | 离散趋势指标、正态分布 | 2 | 验证性、综合性 | 掌握变异程度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
3 | 假设检验、t 检验 | 2 | 验证性、综合性 | 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t检验适用资料; |
4 | 方差分析 | 2 | 验证性、综合性 | 掌握常用方差分析方法的适用资料和主要计算方法; |
5 | χ2检验 | 2 | 验证性、综合性 | 掌握常用χ2检验方法的适用资料和主要计算方法; |
6 | 线性相关与回归 | 2 | 验证性、综合性 | 掌握线性相关与回归的意义、线性相关与回归的结果解释; |
合计 | 12 |
注:有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的课程填写此表。
七、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根据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特点,确定适合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上述“五、课程章节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中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
考核方式:上课出勤率、作业测评、课堂讨论、结课考核。
成绩评定:过程考核占40%、结课考核占60%。
八、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李康、贺佳主编.医学统计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二)教学参考书:
1. 李晓松主编.医学统计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李晓松主编.医学统计学实习指导(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教学大纲编审者:罗文海 授课教研室:卫生统计学
课程负责人: 韩春蕾 所属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专业负责人: 韩春蕾 学院院长:宋守君
202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