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教学大纲

发布者:李春柳发布时间:2024-06-16浏览次数:10

《循证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代码:1803615801

课程名称(中/英文):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课程类别:公共课

课程性质:选修

学    分:1

学    时:16

先修课程: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

适用专业层次:护理、口腔、健管等各医学专业(本科)

二、课程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面向高等学校本科各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起重要作用。循证医学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方向,是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愿望,对患者作出医疗决策的临床学科。高质量的证据是指尽可能保证结果真实性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研究数据。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的关键。研究人员应该尽量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临床医生应尽可能使用现有的最佳证据。课程主要讲授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查询临床证据与临床研究证据的种类和来源,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评价治疗性及预后性研究证据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能力,知道创证、用证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为开展循证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程后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状态: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和实践循证医学的目的和意义,记忆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实践过程,并将其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实践和科研中。

(二)能力目标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循证医学的重要性,提高医学生对循证医学实践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强化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并学会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进行临床实践的能力,为开展循证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三)素质(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如何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用“以患者为本”的思想指导医疗实践。

四、学时分配表

章节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学时分配

备注

(自学)

理论

实践

第一讲

循证医学的总论

2



第二讲

怎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2



第三讲

证据的分类、分级与推荐

2



第四讲

统计方法在循证医学中的应用

2



第五讲

系统评价

2



第六讲

Meta分析

2



第七讲

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

4



合  计

16



备注:其他章节内容自学

五、课程章节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第一讲  循证医学总论

【总学时】  2  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  学时

【目的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德育)的角度分别描述

知识目标:记忆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条件和方法;了解实践循证医学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循证医学的发生的背景、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循证医学的思想和基本方法。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建立循证医学思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概念及特点

1.循证医学的概念及演变

2.循证医学的特点

1)决策的三要素

2)循证四个原则

第二节 循证医学的产生

1.循证医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循证医学产生的学科背景

3.循证医学产生的人文背景

第三节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

1.实践模式

2.使用模式

3.重复模式

第四节 实践循证医学的条件和意义

1.实践循证医学的条件

2.中国实践循证医学的特殊性

3.实践循证医学的意义

第五节 循证医学的发展

【教学重点】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实践循证医学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教学难点】

实践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手法、教学手段)

以循证医学发展中的经典案例导入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而介绍循证医学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讲授、课堂课题讨论等教学活动,以适合循证医学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讨论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雨课堂。

【课后学习】

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循证医学近年来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第二讲  怎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

【目的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角度描述)

知识目标:记忆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基本结构,循证问题的种类;了解提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和问题的来源。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构建一个科学的可回答的临床问题。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及提出临床问题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题和问题的起源

1.问题的特点

2.临床问题的特殊性

数量繁多、复杂性、重要性、多样性、多变性

3.临床问题的来源

病史和体格检查、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诊断性试验、预后、治疗、预防

第二节 如何分析问题

1.问题的种类和构建

1)种类:前景问题、背景问题

2)构建:PICO原则

2.提出问题过程中的困难

3.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4.确定问题的范围

【教学重点】

问题的来源、 问题的种类和构建。

【教学难点】

问题的种类和构建。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手法、教学手段)

以临床实例引出临床问题的特点、种类和问题的构建方法。通过讲授、课堂课题讨论等教学活动,以适合循证医学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讨论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雨课堂。

【课后学习】

在自己学习的临床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感兴趣的问题查阅相关系统评价文献,学习如何准确提出循证问题。

第三讲  证据的分类、质量、分级与推荐

【总学时】  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

【目的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角度描述)

知识目标:记忆临床研究证据的分类;原始研究证据与二次研究证据的概念;GRADE研究证据的分级及使用推荐标准;了解临床研究证据分级与推荐系统的演进过程及内容;了解其他领域的证据分级系统。

能力目标:能够借助临床证据分级标准对临床证据进行分级。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依据证据分级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据的定义和分类

1.证据的定义

2.证据的分类

1)按证据来源分类:原始研究证据、二次研究证据

2)按使用情况分类: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卫生保健提供者、普通用户

第二节 证据质量与评价

1.证据质量的定义

2.证据质量与偏倚

3.临床质量评价

第三节 证据分级与推荐

1.按试验设计分级

2.引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分类基础上分级

3. GRADE分级标准

4.证据分级标准总结

第四节 证据分类、质量、分级与推荐的意义

1.历史的必然

2.为处理海量信息提供有效方法

3.有助于科学决策

4.推动未来证据发展

【教学重点】

临床研究证据的分类;原始研究证据与二次研究证据的概念;GRADE研究证据的分级及使用推荐标准。

【教学难点】

GRADE研究证据的分级及使用推荐标准。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手法、教学手段)

以循证医学的发展史引出证据分级与推荐的演进,进而介绍各类证据分级及使用推荐标准。通过讲授、课堂课题讨论等教学活动,以适合循证医学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讨论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雨课堂。

【课后学习】

思考GRADE证据分级和使用推荐标准与其他证据分级标准相比,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有哪些?

第四讲  循证医学中常用的统计指标及其选择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

【目的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角度描述)

知识目标:记忆循证医学中的常用变量统计学指标,如ORRRRRRARRNNT等概念的正确使用;记忆置信区间的意义、用途以及对常用统计学指标的置信区间的计算结果的解释。

能力目标:能够针对临床证据类型,选择并正确计算统计学指标。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循证医学中的统计学思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中常用的统计指标

1. 分类资料的指标

1)基本指标:EERCER及其置信区间,率差及其置信区间,RR及其置信区间,OR及其置信区间

2)防治效果指标:ARR及其置信区间,NNT及其置信区间,RRR及其置信区间,ABIRBI

3)不利结果指标:ARI及其置信区间,NNH及其置信区间,RRI及其置信区间

2. 数值资料的指标

均数的置信区间,两均数差及其置信区间

第二节 Meta分析中效应量指标的选择

1.Meta分析中效应量指标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2.Meta分析中各种效应量指标的选择

3.Meta分析效应量指标选择的注意事项

4. Meta分析效应量指标选择实例剖析

【教学重点】

循证医学中的常用分类变量统计学指标,如ORRRNNT和可信区间等。

【教学难点】

NNTNNH指标的意义。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手法、教学手段)

以循证病案研究实例介绍研究中的统计学分析指标的概念、意义及应用。通过讲授、课堂课题讨论等教学活动,以适合循证医学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讨论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雨课堂。

【课后学习】

查阅两篇不同主题的临床治疗性系统评价文献,进一步了解不同统计学指标的实际应用。

第五讲  系统评价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

【目的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角度描述)

知识目标:记忆系统评价的基本概念、价值、类型、基本步骤。了解系统评价的基本方法、质量评价原则;了解系统评价的应用。

能力目标:能够识别出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以研究证据为核心的思维模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评价的基本概念

1.系统评价

2.Meta分析

3.四大系统评价

4.系统评价的优点

第二节 系统评价的价值

1.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2.增加客观性、解决分歧及引出新见解

3.提升研究价值、降低浪费

4.为指南提供证据、及时转化和应用研究成果

5.医学教育的需要

6.卫生决策的需要

第三节 系统评价的分类

1.基于研究设计类型

2.基于数据类型

3.基于证据获取方式

4.基于研究领域

5.基于研究目的

第四节 怎样生产系统评价

1.第一阶段:确定系统评价题目

2.第二阶段:制定系统评价方案

3.第三阶段:完成系统评价全文

4.系统评价的报告规范

第五节 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系统评价

1.如何阅读Mata分析结果

2.如何评价系统评价的质量

3.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

系统评价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

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手法、教学手段)

将系统评价与传统医学综述比较,进而引出系统评价的概念,利用系统评价实际案例介绍其研究过程和步骤。通过讲授、课堂课题讨论等教学活动,以适合循证医学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讨论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雨课堂。

【课后学习】

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查找最新的系统评价文献,了解完成系统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第六讲  Meta分析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2学时

【目的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角度描述)

知识目标:记忆Meta分析的基本概念、目的,异质性检验的概念、分类和来源,掌握森林图、漏斗图的含义及Meta分析需注意的问题;熟悉Meta分析不同模型的适用条件及选用模型时应注意的问题;了解敏感性分析和异质性分析。

能力目标:能够识别出Meta分析,对结果进行正确解读。

素质目标:通过Meta分析的讲解,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学术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Meta分析方法简介

1.Meta分析简介

1Meta分析的起源

2)概念

3)目的

4)优点与局限性

2.Meta分析步骤

第二节 Meta分析的统计模型和异质性检验

1.Meta分析的模型类型

1)固定效应模型

2)随机效应模型

2.异质性检验和模型选择原则

1Q检验法

2I2

第三节 Meta分析的统计方法

1.合并统计量

1)分类变量

2)数值变量

2.合并统计量的检验

1P值合并法

2)分类变量资料的OR值合并法

3)计量资料两均数差值的合并

第四节 Meta分析结果评价与注意事项

1.Meta分析结果森林图

2.报告偏倚及其评价

1)报告偏倚:发表偏倚、滞后性偏倚、重复发表偏倚、发表位置偏倚、引用偏倚、语言偏倚、结果报告偏倚

2)报告偏倚的评价:漏斗图、敏感性分析、失安全系数

【教学重点】

Meta分析中的统计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正确解释。

【教学难点】

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用途及正确的应用;森林图和漏斗图所包含的信息。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手法、教学手段)

以包含Meta分析系统性价医学案例介绍Meta分析的概念、方法及评价过程。通过讲授、课堂课题讨论等教学活动,以适合循证医学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讨论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雨课堂。

【课后学习】

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查找最新的包含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文献,了解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第七讲  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

【总学时】4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  4学时

【目的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角度描述)

知识目标:记忆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原则及指标,并正确解释治疗证据的结果;了解如何应用治疗性研究证据解决临床具体问题;了解治疗性研究的常用研究设计方案。

能力目标:能够对治疗性研究证据进行评价,并借助证据结果指导临床实践。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应用治疗性研究证据解决临床具体问题的循证思维模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治疗性研究概述

1.治疗性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

2.影响治疗性研究结果的因素和对策

1)机遇和偏倚

2)样本大小

3)依从性

4)向均数回归现象

5)沾染和干扰

6)霍桑效应

第二节 提出和构建临床问题

1.提出临床问题

2.构建临床问题

第三节 检索相关研究证据

1.选择数据库

2.确定检索词

3.检索相关数据库

第四节 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临床实践

1.单项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2.治疗性研究证据的重要性评价

3.治疗性研究证据的适用性评价

【教学重点】

循证医学方法解决患者治疗问题的步骤;如何评价检索出的研究证据;如何应用评价后的证据解决患者的问题。

【教学难点】

相对危险度(RR)、相对危险度减少(RRR)、绝对危险度减少(ARR) 、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获益与危害似然比(LHH)等基本概念。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手法、教学手段)

以治疗性研究临床实例引出治疗性研究证据的问题构建、证据检索及评价。通过讲授、课堂课题讨论等教学活动,以适合循证医学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讨论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雨课堂。

【课后学习】

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检索一篇RCT研究文献,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该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笔试、小组讨论、循证病案设计)、多个阶段(作业测评、课堂表现、期末考核)全过程的考核。

七、建议教材与其他学习资源

(一)建议教材

《循证医学》(第4版), 李幼平 李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二)学习参考书(含实践指导书)

1.《循证医学》(第2版),孙鑫 杨克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2.《循证医学》(第3版),王家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循证医学》(第3版),李幼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循证医学》2,杨克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系统评价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方法》1,刘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三)其他学习资源

1.GRADE工作组(http://www.gradeworkinggroup.org/)

2.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 (http://www.cochrane-handbook.org/)

八、其他说明

循证医学的学习离不开流行病学的支撑,要求同学们掌握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大纲执笔人:王亚楠           授课教研室:流行病学教研室

课程负责人:韩文婷               所属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专业负责人:                     学院院长:宋守君


四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