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B》教学大纲

发布者:李春柳发布时间:2024-06-16浏览次数:11

《流行病学B》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代码:2003633102

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B/Epidemiology B

课程类别: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

学分:2.0学分

学时:3226+6)学时

先修课程:医学统计学

适用专业层次:临床、影像、麻醉、口腔、儿科、公管、健管、信管、信息资源管理等本科层次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流行病学》是人类与各种疾病的斗争中应时而生的一门学科,它是医学各专业领域的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石,是“公共卫生之母”,在疾病防治和促进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了解和掌握疾病的群体现象、病因推断及研究和防治效果评价方法,帮助各专业医学生建立疾病和健康的人群观念,以更好地开展疾病预防、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作为一门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的学科,流行病学在医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课程涵盖了经典流行病学方法,吸纳了新的研究进展。要求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疾病分布的特点和描述疾病频率的方法;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研究设计和实施方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和结果解释等;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类型和病因推断的原则。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点,能熟练运用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完成病因探索和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卫生管理、卫生规划和疾病防治的策略和措施制定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学时分配表

章节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学时分配

备注

(自学)

理论

实践

1

流行病学概论

2

0


2

疾病的分布

2

0


3

描述性研究

4

0


4

队列研究

4

2


5

病例对照研究

4

2


6

实验流行病学

2

0


7

偏倚控制及病因推断

2

0


8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4

2


9

公共卫生监测

2

0


合计

26

6


注:其他章节自学

五、课程章节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第一讲 流行病学概论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主要研究方法;熟悉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关系,临床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了解流行病学的内容和应用范围。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

【教学内容】

  1. 流行病学简史

1.流行病学的发展史

    2.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

1.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2.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学科中的三大要素。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2.实际应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第四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

2.实验法: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

3.数理法

第五节 流行病学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第六节 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1.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教学重点】

流行病学定义,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流行病学重要观点。

【教学方案设计】

21世纪医学领域十大有突出贡献的事件引出流行病学,介绍流行病学的概念和发展史。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二讲 疾病的分布

【总学时】 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疾病分布的意义,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暴发、流行的概念,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熟悉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研究,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移民流行病学的结果判断;了解DALYPYLL的概念及用途。

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研究目的,合理运用测量指标描述疾病的分布特点。

素质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疾病在地区、时间和人群中的分布,树立流行病学的群体观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率、感染率;

3.死亡与生存频率测量指标:死亡率、病死率、婴儿死亡率、生存率;

4.疾病负担指标:潜在减寿年数(DALY)、伤残调整寿命年(PYLL)。

第二节 疾病流行强度

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

第三节 疾病的分布

1.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民族、婚姻与家庭、行为生活方式、流动人口、宗教信仰;

2.地区分布:国家间及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3.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4.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教学重点】

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及意义;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

【教学难点】

用出生队列研究方法分析人群的疾病分布特点。

【教学方案设计】

以案例导入疾病分布的概念,进而介绍疾病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三讲 描述性研

【总学时】4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4学时/实践 0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描述性研究的概念、方法和特点,现况研究的特点和研究类型,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和研究类型;熟悉现况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控制措施。

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研究目的,合理运用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方法描述疾病的分布。

素质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描述疾病分布的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描述性研究的概念

2.描述性研究的种类:现况研究、病例报告、病例系列分析、个案研究、历史资料分析、随访研究、生态学研究

3.描述性研究的特点

4.描述性研究的用途

第二节 现况研究

1.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研究类型、用途

2.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4.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

概念、特点、用途、研究类型、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研究类型,现况研究概念、特点、设计与实施,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

现况研究常见偏倚及控制,生态学研究的分类。

【教学方案设计】

以案例分析导入描述性研究,并介绍描述性研究的特点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四讲 队列研究

【总学时】 6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4学时/实践 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列研究的设计与资料整理分析,包括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等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熟悉队列研究的特点、研究类型;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队列研究的优缺点;了解队列研究实施步骤、样本大小的估计、随访方法、人年的计算、率的显著性检验。

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研究目的,合理运用队列研究方法探索疾病的病因。

素质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队列研究的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概念:队列、暴露、队列研究

2.基本原理

3.研究目的: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研究疾病的自然史、新药的上市后监测;

4.研究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研究现场、暴露人群、对照人群

4.确定样本量

5.资料的收集与随访:随访对象与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观察终止时间、随访间隔、随访者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率的计算: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比

2.效应的估计: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第四节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

队列研究原理、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指标的计算与意义。

【教学难点】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学方案设计】

以吸烟与肺癌的研究为例引出队列研究的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五讲 病例对照研究

【总学时】 6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4学时/实践 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匹配的原理和方法,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OR值的含义及其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意义,分层分析的概念和方法,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及局限性。

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研究目的,合理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疾病的病因。

素质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基本原理

2.基本特征: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由果溯因、因果联系的论证强度相对较弱

3.研究类型: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4.用途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目的

2.明确研究类型

3.确定研究对象:病例的选择、对照的选择

4.确定样本量

5.确定研究因素

6.资料收集的方法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资料的描述性统计

2.推断性分析

1)非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比值比(OR

21:1匹配资料的分析

3)非匹配资料的分层分析

4)计量反应关系的分析

第四节 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率-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群偏倚

2.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3.混杂偏倚

第五节 与队列研究优点和局限性的比较

教学重点】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设计与实施、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学难点】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学方案设计】

以吸烟与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为例引出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六讲 实验流行病学

【总学时】 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原理、特点及分类;熟悉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步骤;了解现场试验的资料整理分析。

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研究目的,合理运用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索疾病的病因和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素质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概念:实验流行病学

2.基本特征与用途

1)前瞻性研究;

2)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措施;

3)研究对象随机分配。

3.主要类型

1)临床试验:概念、原理、特点、应用;

2)现场试验

3)社区试验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1.明确研究目的

2.确定试验现场

3.选择研究对象

1)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

2)选择与其发病率较高的人群

3)选择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

4)选择能将试验坚持到底的人群

4.估计样本含量

1)影响样本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2)试验样本大小的计算

5.随机化分组与分组隐匿

1)简单随机分组

2)区组随机分组

3)分层随机分组

4)整群随机分组

6.设立对照组

7.盲法的应用

8.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

9.确定试验观察期限

10.资料的收集

第三节 资料整理与分析

1.资料的整理:排除、退出

2.资料分析

1)意向治疗分析

2)分析方法实例

3)统计分析数据集

3.评价指标

1)治疗措施效果的评价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

2)预防措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

3)需治疗人数(NNT

第四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1.优缺点

2.应注意的问题

1)类实验

2)伦理道德问题

3)预实验

4)研究注册问题

5)结果报告的完整透明的问题

教学重点】

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难点】

临床试验的实施步骤

【教学方案设计】

以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临床试验引出实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七讲 偏倚控制及病因推断

【总学时】 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病因的概念,病因研究的方法,因果推断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合理运用因果推断原则探索疾病的病因。

素质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病因推断的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念

1.病因

2.病因模型

1)传染性疾病病因的三角模型

2)病因的轮状模型

3)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

4)病因链、病因网

第三节 发现和验证病因

1.发现病因的法则与方法

2.Mill’s的因果关系推论法则

1)求同法

2)求异法

3)同异共求法

4)共变法

5)剩余法

3.Mill法则与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第四节 因果关系推论

1.疾病与暴露因素关联的形式

1)偏倚

2)虚假关联

3)继发关联

4)因果关联

2.Hill的病因推断准则

时间顺序、关联强度、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的一致性、实验证据、生物合理性、生物学一致性、特异性、相似性

教学重点】

病因模型、病因的研究方法、偏倚、Hill因果推断准则。

【教学难点】

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

【教学方案设计】

以吸烟与肺癌的病因推断过程引出病因推断的方法和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八讲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总学时】6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4学时/实践 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的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的概念、用途;熟悉提高试验效率的办法;了解筛检试验分解值的确定。

能力目标:能合理运用筛检和诊断试验评价方法探索最适宜的筛检或诊断试验方法

素质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筛检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概念: 筛检、诊断

2.筛检的目的及类型

3.筛检的实施原则

1)筛检的疾病

2)筛检试验

3)疾病治疗

4)筛检项目实施计划及评价

第二节筛检试验的评价

1.定义:筛检试验、诊断试验、筛检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2.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及指标

1)真实性: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似然比、正确诊断指数;

2)可靠性:信度、变异系数、符合率、kappa

3)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4)确定连续性测量指标的阳性截断值:ROC曲线的概念、计算、意义

第三节 筛检效果的评价

1.评价阶段及研究方法

2.筛检项目评价内容及指标

1)收益: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

2)生物学效果评价

3)卫生经济学评价

4)筛检的安全性、伦理问题及可持续性评价

3.筛检效果评价中常见的偏倚

1)领先时间偏倚

2)病程偏倚

3)志愿者偏倚

4)过度诊断偏倚

教学重点】

筛检试验的评价的基本原理及评价指标的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的概念和用途。

【教学难点】

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

【教学方案设计】

以筛检试验的案例引出筛检试验的评价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九讲 公共卫生监测

【总学时】 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记忆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目的、种类,疾病监测的概念、主要方法和体系,疾病暴发的调查步骤,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

能力目标:能通过基本程序开展公共卫生监测并进行监测系统的评价。

素质目标:加强学生跨学科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概念

2.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与应用

3.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与内容

1.疾病监测

1)传染病监测

2)慢性非传染病监测

3)医院感染监测

4)死因监测

2.症状监测

3.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4.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1)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

第三节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

1.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

2.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程序

3.暴发调查

第四节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1.监测系统的质量评价

2.监测系统的效益评价

教学重点】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教学方案设计】

以案例介绍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环节。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六、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序 号

实践(实验)项目

学 时

实验类型

实验要求

1

队列研究

2

案例分析

通过研究实例,进一步理解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掌握队列研究的设计原则、资料的整理方法以及常用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

病例对照研究

2

案例分析

通过研究实例,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要点、实施方法、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的解释。

3

筛检与诊断试验评价

2

案例分析

掌握筛检和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效益各项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和意义;了解串联、并联方法对筛检和诊断试验真实性、收益的影响。

注:有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的课程填写此表。

七、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占50%(包括作业、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科研设计等),期末考试成绩占50%。题型为选择题(包括A1A2B1)。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八、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沈洪兵主编.流行病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二)教学参考书

1.王萍玉,贾改珍主编.流行病学实习(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2.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7).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李志华主编.流行病学(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教学大纲编审者:贾改珍              授课教研室:流行病学教研室

课程负责人:贾改珍                  所属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专业负责人:                        学院院长:宋守君


二四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