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学大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16浏览次数:379

《社会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1803609702

    课程名称(中/英文):社会学/ Soc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先修课程: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课程

适用专业层次:公共事业管理(智慧医疗与健康管理方向)专业(本科)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社会学是一门历史久远的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公共事业管理(智慧医疗与健康管理方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在公共事业管理(智慧医疗与健康管理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从宏观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把握在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社会学所提供的独特视角。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2.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视角和经验研究方法认识、理解分析、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并能提出解决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对策。

2.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认识社会的本质与结构,使自身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三)素质目标

1.对于社会生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

2.具备承担社会角色的应具有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增强参与社会工作的意识。

四、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学时数

1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

2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2

3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2

4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2

5章社会化与个体化

2

6章社会互动

4

7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1

8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1

9章社会组织

2

10章社区

2

11章社会制度

2

12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4

13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2

14章城市化

2

15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2

 

五、课程章节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 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素质目标:掌握社会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社会功能。

【教学内容】

1.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1.2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1.3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4社会学与社会

【教学重点】社会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社会功能。

【教学难点】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人口结构分析的内容、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

能力目标:理解人口、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概念、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的概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素质目标:掌握人口转变论的内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不利影响、环境的功能(邓普拉的环境模型)、邓肯的生态复合体(POET)模型、IPAT模型、人类例外范式(HEP)、新生态范式。

【教学内容】

2.1人口与社会运行

2.2环境与社会运行

2.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教学重点】人口转变论的内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不利影响、环境的功能(邓普拉的环境模型)、邓肯的生态复合体(POET)模型、IPAT模型、人类例外范式(HEP)、新生态范式。

【教学难点】环境的功能(邓普拉的环境模型)、邓肯的生态复合体(POET)模型、IPAT模型、人类例外范式(HEP)、新生态范式。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关于社会运行的观点、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运行的概念、社会运行在纵向和横向运行中表现出来的基本关系、宏观社会、微观社会、个人关系、群体关系社会制度的概念。

素质目标:掌握社会的特点、社会的功能、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概念及其正功能和反功能。

【教学内容】

3.1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

3.2社会运行

3.3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教学重点】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概念及其正功能和反功能。

【教学难点】关于社会运行的观点、社会运行在纵向和横向运行中表现出来的基本关系。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类型、文化的构成要素。

能力目标:理解文化的概念、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概念、边际文化的概念。

素质目标:掌握文化的特征、文化堕距(文化滞后)的概念、文化震惊的概念、文化的功能。

【教学内容】

4.1文化的含义及特性

4.2文化的类型

4.3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

4.4文化的功能

【教学重点】文化的特征、文化堕距(文化滞后)的概念、文化震惊的概念、文化的功能。

【教学难点】文化的类型、文化的构成要素。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五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推动“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转变的趋势、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早期社会化与成人继续社会化的概念、个体化的机制、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阶段。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素质目标:掌握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概念、社会化的类型、代差的概念。

【教学内容】

5.1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5.2人的社会化

5.3人的个体化

【教学重点】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概念、社会化的类型、代差的概念。

【教学难点】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六章 社会互动 

【总学时】4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实践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互动的维度、社会互动过程的分析理论、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社会角色表现的重要方面。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角色的概念。

素质目标:掌握社会互动的类型、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影响、社会角色的类型、常见的角色失调现象及角色调试。

【教学内容】

6.1社会互动的含义

6.2社会互动的过程

6.3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6.4社会角色

【教学重点】社会互动的类型、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影响、社会角色的类型、常见的角色失调现象及角色调试。

【教学难点】社会互动过程的分析理论、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社会互动模拟

第七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总学时】1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1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网络的类型、社会网络的功能、社会群体的结构、社会群体的分化与冲突、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趋势及其社会影响。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社会群体冲突、初级群体的功能。

素质目标:掌握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社会群体的类型、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7.1社会网络

7.2社会群体

7.3初级社会群体

【教学重点】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社会群体的类型、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社会网络的类型、社会网络的功能、社会群体的结构、社会群体的分化与冲突、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趋势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八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总学时】1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1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能力目标:理解初级生活圈的概念。

素质目标:掌握家庭的类型。

【教学内容】

8.1研究概述

8.2婚姻家庭社会学

8.3性社会学

8.4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教学重点】家庭的类型。

【教学难点】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九章  社会组织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组织的特征、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分类、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组织目标的分类、组织目标的制定原则、组织目标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非正式群体产生的背景、非正式群体的功能、组织理论的研究角度、组织理论的发展形态、组织管理的概念、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征。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组织的概念、组织目标的概念、组织结构的概念、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素质目标:掌握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科层制的概念、科层制管理方式的特征。

【教学内容】

9.1社会组织概述

9.2社会组织目标

9.3社会组织结构

9.4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

【教学重点】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科层制的概念、科层制管理方式的特征。

【教学难点】组织理论的研究角度、组织理论的发展形态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十章 社区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农村社区的类型、典型的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的变化。

能力目标:理解社区的类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城市社区的概念、城市社区的特点、城市社区的类型。

素质目标:掌握社区的概念、虚拟社区的概念、虚拟社区的特征、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教学内容】

10.1社区概述

10.2农村社区

10.3城市社区

10.4虚拟社区

【教学重点】社区的概念、虚拟社区的概念、虚拟社区的特征、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的变化、虚拟社区的特征、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社会制度的层次、社会制度的类型、社会制度的功能、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的概念、制度变迁的动力。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素质目标:掌握社会制度的概念、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概念。

【教学内容】

11.1什么是社会制度

11.2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

11.3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教学重点】社会制度的概念、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概念。

【教学难点】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十二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总学时】4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实践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社会分化的后果、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分层的特点。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地位的概念、社会分化的概念、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概念、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社会多元分层结构、刚性结构、刚性结构的特点、弹性结构、弹性结构的特点、社会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我国在市场化转轨中社会分层的特点、社会流动的概念、社会流动的类型。

素质目标:掌握社会分层的概念、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的概念。

【教学内容】

12.1社会分层概述

12.2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2.3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12.4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12.5社会流动

【教学重点】社会分层的概念、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的概念。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社会问题综合案例分析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变迁的类型、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发展中国家为何不能照搬西方发到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现代化的概念、理性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现代人的特征、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二元”社会结构的概念。

素质目标:掌握社会变迁的概念、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概念、如何实施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迟发展效果”的主要表现。

【教学内容】

13.1社会变迁

13.2社会现代化

13.3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13.4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13.5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重点】社会发展中国家为何不能照搬西方发到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

【教学难点】社会变迁的概念、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概念、如何实施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迟发展效果”的主要表现。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十四章  城市化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社会学家有关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结构研究。

能力目标:理解城市的概念、城市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侵入和承继的概念。

素质目标:掌握城市化的概念、生态隔离的概念、专门化的概念、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教学内容】

14.1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14.2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14.3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14.4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概念、生态隔离的概念、专门化的概念、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教学难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社会学家有关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结构研究。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十五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集体行为理论、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能力目标:理解集体行为的概念、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素质目标:掌握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

【教学内容】

15.1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15.2集体行为理论

15.3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重点】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集体行为理论、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

六、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序 号

实践(实验)项目

学 时

实验类型

实验要求

1

社会问题综合案例分析

2

综合性实验

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包括发现问题、探索原因、拟定解题方案等环节;学会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社会互动模拟

2

综合性实验

掌握社会互动的理论、方法、特征和过程;掌握社会互动的流程和策略;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开展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交流和和随机应变的综合技巧;培养学生社会互动的能力和意识。

七、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课程总成绩 = 平时成绩(30分)+期末考试成绩(70分)

平时成绩=小组讨论成绩(10分)+课堂表现成绩(10分)+作业成绩(10分)

小组讨论成绩=(小组平均分+个人平均得分)/2

课堂表现成绩:根据课堂上主动发言、回答问题和出勤情况打分。

作业成绩: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交的调研报告、个人论文打分。

八、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教学参考书:

1)刘杰、徐祥运,社会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溪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戴维·波谱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教学大纲编审者:孙蕾蕾                      授课教研室: 社会保障教研室

课程负责人:孙蕾蕾                          所属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专业负责人:何晓敏                          学院院长:曹高芳 

 

 

 

二〇一八年七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