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专题报道学院创新“十大”育人体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8-28浏览次数:86

滨州日报专题报道学院创新“十大”育人体系
 
8月24日,《滨州日报》以“滨州医学院:创新‘十大’育人体系 为全国高校育人提供模板”为题刊发新闻通讯,报道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实现“精准提升工程”与“三全育人”深度融合。
近年来,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实施“班级导师制”和“精准提升工程”,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有机结合,通过三个特色模式:基于“精准提升工程”的“三全育人”模式;基于“学生党务工作室”的党建带团建新模式;基于“班级导师制”的专业育人新模式,将“十大育人”体系落实到每一个教职工,贯穿到学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围绕“一个中心”,强化“两个机制”,抓好“四支队伍”,打牢“五个阵地”,把握“六个节点”,形成“一二四五六”思政工作思路,叫响“成在卫管,人生启航”品牌,实现“三全育人”工作有阵地、有抓手、有机制。
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实现“精准提升工程”与“三全育人”深度融合
创新“十大”育人体系 为全国高校育人提供模板

今年5月,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全体党员学生将学习心得制作成一个个5到8分钟的微视频,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展示。

深入贴合“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将“全面学”与“专题学”相结合、“反复学”与“跟进学”相结合、“集体学”与“个人学”相结合,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推动“精准提升工程”与“三全育人”相融合,构建起学院层面的“十大”育人体系,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和考核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一体化“三全育人”制度模式,使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实现“精准提升工程”与“三全育人”深度融合

对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对照初心和使命,对照全校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殷切期盼,对照先进榜样,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按照学员情况,重点考虑了学生和老师双方角色的定位。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化、不平衡等问题,如何对各类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分类管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教师来说,思想政治水平如何提升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三全育人”工作的前提是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也成为“精准提升工程”开展的基础。

对此,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依托学校、学院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和育人特长,强化教师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将粗放式的“漫灌”和精细化的“滴灌”相结合,因材施教,实施“卓越工程”“提升工程”“强基工程”“阳光工程”“双创工程”为主体的“精准提升工程”。

那么,如何实现“精准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的深度融合呢?学院注重“精准提升工程”的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使学院全体工作人员、学生党员及学生骨干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中,“班级导师制”和“精准提升工程”结合实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育人,将精准提升工程项目覆盖到“十大”育人体系中,从而围绕“一个中心”,强化“二个机制”,抓好“四支队伍”,打牢“五个阵地”,把握“六个节点”,形成“一二四五六”思政工作思路,叫响“成在卫管,人生启航”品牌,实现了“三全育人”工作有阵地、有抓手、有机制。

力争经过未来几年的改进和凝练提升,探索形成三个可供全国借鉴和复制的育人新模式

在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的工作规划中,力争经过几年的准备、实施、评价改进和凝练提升,探索形成三个可供全国借鉴和复制的育人新模式。
基于“精准提升工程”的“三全育人”模式。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依托学校、学院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和育人特长,强化教师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卓越工程”“提升工程”“强基工程”“阳光工程”“双创工程”为主的“精准提升工程”,结合教师自身优势,对帮扶学生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院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
基于“学生党务工作室”的党建带团建新模式。学生党务工作室连接学院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统筹协调学生党支部(各党小组)工作,以规范组织程序、丰富组织生活、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强化学生党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为重点,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学生党务工作室成为“学生党员之家”。
基于“班级导师制”的专业育人新模式。班级导师主要任务是做好大一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以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为导向,把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深入浅出地解释给学生,将专业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常态化,帮助学生增强专业信心和学习兴趣。同时,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大一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确定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